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积极建设省部级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等四项举措,以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龙头,省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平台获批建设,科技创新土壤更加厚实,地质勘查与大数据得以融合发展。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广泛发育,既不同于东部、也不同于西部的全国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大省。地表重要矿产资源发现殆尽,资源保障力下降,亟需向地球深部进军,开辟新的找矿空间,解决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地下水资源查找、地下空间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但“上天容易,入地难”。一直以来,地质勘查与大数据未能实现融合发展,制约了贵州深部地质勘查评价、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等创新性工作的开展。贵州地质工作者深入地下,以地质先行为服务理念,通过大力实施四大创新举措,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实施重大地质矿产勘查需求,不断推进解决贵州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大地质问题。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地矿局通过“四项举措”,以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龙头,将地质勘查与贵州大数据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攻坚克难、协同创新,省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平台获批建设,科技创新土壤更加厚实。 一是积极建设省部级创新平台。整合全局优势资源,全力建设自然资源部批准在贵州建设的唯一科技创新平台“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推进“贵州省地质物探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内一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大数据研究团队的深度合作。目前已重点开展锰磷铝、金铅锌等优势矿产深部找矿预测评价关键技术和地质大数据与矿产勘查融合集成、智能挖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了地球物理数据与地质勘查的深度融合。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该局先后出台《专家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地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遴选暂行办法》,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制定全局地质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技术要求,加快纸质地质资料数字化。目前已积极争取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地勘基金、省科技专项等项目40余项;连续10余年筹集科技创新经费,并逐年加大研发投入,其中年度科技研发投入万元,重点资助地质勘查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研发成果及时进行转化应用,成效明显。 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该局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省内外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具有省内外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9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十、百、千”高层次层次创新型人才,10人次入选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遴选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人,培养引进博士/硕士余名;成立了名专家组成的局专家委员会,设置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地质大数据等13个专业组,跟踪学科发展前缘,及时解决地质技术难题。 四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该局实施贵州省地质三维空间结构调查评价重大项目,实现全省域地质三维空间结构可视化,为地质勘查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数字勘查技术、光纤陀螺仪精准定位、深部钻探施工工艺、分布式组合液压钻机、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识别地质灾害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贵州省重点矿产资源大精查和减灾防灾等工作;建成《贵州地质》期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省内外网络组稿与编审等。 据了解,通过“四大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了全局干部职工创新的热情、潜力和效能,创新成效斐然。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域尺度-米以浅的地质三维空间结构调查评价,建成了全国首个省域“玻璃国土”;在全国率先实施矿产数字勘查,成功实现从野外勘查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勘查图件编绘、储量计算等全过程的数字化;《贵州地质》科技期刊成功入选国内高质量科技期刊T2级目录,成为贵州唯一进入T2级目录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居全国各省级地质期刊之首;全面实施数字勘查,开动钻机58台,有力助推贵州重要矿产资源大精查的快速突破,为贵州“十四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新的资源保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申云帆 通讯员王琴 编辑王远柏 编审靖晓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1458.html |